媒体报道
你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孙一民作品:淮安市体育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2-28 来源:新闻中心

  淮安体育中心规划总用地428949 m²,用地位于淮安主城区与古城区之间的生态新城的核心地段。体育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95483 m²,其中30770座位体育场50259m²(高度61m,3层含局部设备层)、5070座位体育馆20390 m²(高度31.4m,1层含局部3层)、1578座位游泳馆24834 m²(高度23.2m,1层含局部3层),建筑占地69520 m²,建筑密度20.7%,容积率0.38,绿化率42.8%。

  体育中心各单体建筑等级为乙级中型体育场、甲级中型体育馆、乙级中型游泳馆,是淮安市承办2014年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的主要赛事场馆。

  传统的体育中心规划和建设中,往往过于强调对体育中心自身标志性特征的突显,希望将体育中心对城市土地运营和城市纪念性景观营造方面所发挥的推动作用最大化。这样容易忽视考虑体育中心与城市肌理的融入、与未来社区生活的衔接,从而常常产生体育设施面向城市生活社区的可达性差,日常使用不便,人气不足等孤岛效应,进而导致后期闲置与运营困难的困境。这不仅成为政府财政的负担,也难以发挥体育设施服务大众的积极作用。

  因此,规划将淮安体育中心定位为运动型城市活力中心,规划通过功能策划、规划布局、建筑规划设计,整体实现体育设施的可持续性营运、体育场馆的低造价建设与使用,和市民使用的便利性。

  在做体育中心的规划布局之前,我们根据这一片区的城市总体设计,为该片区做了城市设计。通过功能策划,我们将该区域定位为:以体育产业为主导,以运河文化为纽带,集竞技比赛、休闲健身、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生态体验、文化娱乐、体育旅游、健康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运动型城市活力中心。

  在规划布局上,我们的设计试图改变将体育场馆作为“纪念物”的单一作法。我们区别对待体育场与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场设计力图简单、完型,有一定的纪念性,满足市民与决策者的需求。将体育馆、游泳馆作为城市肌理的一个部分,强调与街道融合。主要建筑沿街布置,面向街区使用,以创造积极多元的生活界面,更好的满足社区化的服务需求。

  在建筑设计上,我们通过功能上的设置,在满足赛事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让体育中心具备最大的对外运营的灵活性,让更多的人能使用我们的设施,也使其在经济上能尽量自我维持。

  体育场是淮安体育中心的核心标志性建筑。建筑与城市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始终是设计的源泉,因此总体规划采取“体育中心建筑布局街区化”策略。体育场与室外训练场地集中布置在体育中心地块的东北部和主题广场区周边,形成面向周边街区开敞的公共空间,是体育中心“一核、一带、三组团”空间布局结构中的核心。体育场的单体设计构思从文化内涵、赛时使用及赛后运营三方面做考虑,满足标志性与效益性一致的设计原则。

  淮安在中国古运河文化时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体育场建筑形象构思上,我们抽象出“运河文化”中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船”的一些形象要素,例如拉索、帆等,以此对城市历史有所回应。

  不同于使用复杂表皮将体育场层层包裹的设计理念,我们体育场的设计回归体育场的基本需求,在满足大部分看台得到遮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将看台后方的功能空间敞开,一方面避免了过度复杂的表皮带来的高能耗,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塑造建筑简洁、优美的造型,屋盖钢结构体系采用了创新的双拱支承结构体系。

  本项目的屋面系统复杂,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了参数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通过一系列分析屋面主拱、次拱、主梁、檩条、马道之间的关系参数化,将他们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设计。体育场共分三层,首层为主要的内部辅助功能用房,二、三层为普通观众用房和赛事管理技术用房及贵宾用房。主体育场的功能设置在满足举办国内大型足球及田径比赛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赛后运营与全民健身需求。尽可能地降低日常经营成本,通过赛时用房的多功能设置,提高使用效率,使体育场成为集体育赛事、展览、购物、酒店和餐饮等功能的综合设施,最终能为普通民众服务。

  体育中心规划将体育馆和游泳馆毗邻设置,通过二层观众疏散平台相连,首层以消防通道相隔。通过功能整合,体育馆的变配电用房、新闻媒体用房和游泳馆的制冷机房、锅炉房、消防专用水泵房及水池共用,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

  在内部功能设计中,保证赛时要求、重视赛后运营的设计理念贯彻始终。在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合理的前提下,无论是比赛大厅、热身馆还是辅助空间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其灵活可变性,满足赛时及赛后的功能转换要求。体育馆比赛大厅的比赛场地采用70m×40m的尺寸,结合活动看台的组合变化来满足各种体育比赛和集会活动对场地的不一样的要求;热身馆采用45m×40m的尺寸,满足篮球、排球、羽毛球、手球、体操等的训练要求;辅助用房如新闻媒体、赛事管理等用房相对独立设置,便于日常作为会议和健身等功能运营。日常运营入口与运动员入口合用,位于场馆西南侧,临近公交站和停车场,可达性强。入口两侧沿场馆周边布置大小不一的运营用房,为完善体育设施配套、发展体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馆、游泳馆的另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是节能降耗,通过对内部空间的控制、自然采光通风的利用、遮阳措施的运用以及设备系统的分区等方式,达到高效环保的节能目标。体育馆此起彼伏的流线型天际线正是根据比赛场地和热身场地对空间高度的不一样的要求而形成的。比赛大厅在保证比赛场地范围内最小净空高度15m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场地外的空间高度以节省空调费用。体育馆主馆的屋面基本轮廓为一个球面,内含渐变的跌级,形成侧天窗;横跨比赛大厅的两条桁架钢管拱之间的屋面设计成层层跌级状,利用跌级间的高差部位形成侧天窗;热身馆在保证净空高度10m的前提下,通过多组桁架的组合形成一系列高侧天窗,均为大空间的日常运营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有效节约了经营成本,也创造了宜人的室内环境。天窗均采用可调节的遮阳系统,一方面大大降低空调能耗,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阳光直射引起眩光对正式赛事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运营用房和部分辅助用房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控制灵活,既利于节能也便于日常运营管理。

  游泳馆设计造型起伏,不但塑造出优雅、轻盈、动感的流动造型,同时也是室内空间高度不一样的需求的外在体现。根据游泳馆自身的特点,尽可能降低空间高度,节省空调运行的成本。根据不同泳池,对空间进行分隔,设备做相应分区设计,减少浪费。设计充分的利用屋顶天窗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照明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使室内空间开敞明亮,从而形成舒适宜人的室内运动场所。

  主要设计人员:孙一民、陶亮、叶伟康、申永刚、邓芳、徐莹、冷天翔、杨定、梁艳艳、朱晓静